admin 發表於 2022-1-6 15:20:32

台灣社區营造运動回顾與未来發展趋势

1994年起头推广的台灣社區营建政策是台灣政府20世纪60年月推广的社區成长政策的持续,也是因应那時社會情况和情势急忙变革的一項计谋调解。時至本日,台灣政局虽已履历了三次政党轮番,但社區营建却一向不曾間断過,且已演进成為一股社會風潮,仍有很大成长空間。

社區营建政策回首

二战今後,為协助战後列國經济回复,结合國提出了“社區成长”观點便秘治療,,并提倡、协助有關國度和地域推广社區成长活動。為此,台灣于60年月从结合國引入“社區成长”观點,代替曩昔的“下层民生扶植”,起头施行多項社迷你小風扇,區成长规划。陪伴經济起飞,70、80年月台灣社區扶植获得必定成就,特别是在社區根本举措措施扶植方面成效显著,但同時也带来了過度侧重立显成效的硬件扶植,而轻忽社區精力扶植的负面批判。

到90年月初,台灣的社會情况已產生极大扭转。一方面,履历了70、80年月經济快速增加後,台灣呈現大量後工業社會典范問题,如情况污染紧张、栖身品格降低、人際瓜葛解构等。工業社會带来下层社區布局重组,村落生齿大量外流,致使屯子社區空虚,而新都會型社區由相互目生的生齿构成,人際瓜葛冷淡,缺少凝结力。另外一方面,台灣正履历着80年月末社會解严以後所带来的快速民主化,社會民間气力忽然開释,使得社會活動一時如火如荼,抗争意识的醒觉,也使得社區住民不克不及冷视社區面對的問题,一些住民起头组织在地环保、生态抗争活動,如“新竹水源里的化學工場抗争”“鹿港住民反杜邦設厂事務”。

70、80年月台灣社區成长的不足,和90年月初台灣社會所面對的各种問题,配合促使台灣政府试圖在微观的社區层面找到解决問题的方案。1994年,主管文化事情的“文建會主委”申學庸在立法機构做施政陈述時,正式提出“社區整体营建”观點,持续先前“文建會”社區文化、社區意识和“生命配合体”观點,使之转化為一項在政策上和行政上可以現實操作的方案。一方面,台灣政府指望从社區動身,經由過程社區情况改良、社區資本整合、社區特點財產成长,以到达社區永续谋划,他们认為若是微观社區治理杰出,那宏观社會的問题也就水到渠成了。另外一方面,台灣政府也但愿以社區营建理念,将社區住民對大众事件的存眷指导到對社區事件的自立介入,整合民間气力存眷在地家园,从而将公众的豪情投入到社區,以追求一条不乱的社會成长之路。

“社區整体营建”理念提出後,“文建會”便踊跃举行理念宣导及相干规划制订,1994―2000年,“文建會”前後提出多項社區营建规划,包含“教导美化处所传统文化修建空間规划”“充分州里展演举措措施规划”“社區文化勾當成长规划”“教导县市主题展現馆之設立及文物馆藏充分规划”等。

2000年,台灣政府将社區营建的鞭策条理晋升至行政部分,并在2002年提出“新故里社區整体营建规划”,為“挑战二〇〇八國度成长十項重點规划”之一,同時整合9個“部會”一块儿鞭策社區整体营建,并建立“社區整体营建鞭策和谐委员會”。

2005年,谢长廷任行政部分卖力人,在“新故里社區整体营建”根本上扩展提出“台灣康健社區六星规划”,“六星”是指在財產成长、社福醫疗、社區治安、人文教诲、情况景观和环保生态6個面向举行社區整体营建,该规划进一步扩展整合了13個“部會”所履行的62項(後修改成33項)子规划,并以“社區主义”作為引导思惟。

2008年,以“处所文化糊口圈”區域成长观點動身,台灣政府计划“处所文化馆第二期规划”及“新故里社區整体营建第二期规划”双焦點规划,指望从“软件(社區整体营建观念培养)”及“硬件(处所文化举措措施扶植)”两個方面,同時晋升社區文化糊口及介入的內在。2002年5月20日,台灣文化部分建立後,踊跃存眷村子文化成长,在社區营建既有根本上,拓展村子文化藝術,提出“村子文化成长暨推行规划”。2015年,台灣政府继续制定“社區整体营建三期规划”及“村子文化成长规划”。

整体说来,延续20多年的台灣社區营建活動履历屡次政局变更和规划更新,理念推行深度和广度都不竭深刻,冲破了以往社區成长政策瓶颈,延续向前成长。

社區营建的显著特色

纵观台灣20多年社區整体营建规划,與以往社區成长政策比拟,显現如下显著分歧特色:

一是注意社區营建精力层面扶植,并自動阐扬文化藝術勾當的踊跃感化。台灣以往的社區成长政策以“根本工程”“出產福利”及“精力伦理”為3大扶植方针,虽包括“硬件扶植”和“软件扶植”两個层面,但政府重要存眷多為属于“硬件”层面的下层工程扶植,如马路拓宽、河流清算、社區大众举措措施制作等。而社區营建理念存眷“软件”层面扶植,注意社區精力培育,經由過程指台北汽車借款,导公众糊口互動和交融,在公众心中發生“社區配合体”意识。而文化藝術勾當在社區配合体理念培养进程被认為起主导感化,由于文化藝術更易进入公众平常糊口范畴,并敏捷阐扬凝结公众豪情與凝结力效能。為此,台灣社區营建活動注意文化藝術感化,从文化藝術動身,举行社區营建。其一,各社區连系特有文化传统,按照特别人文社會状态,挖掘处所資本,举行特點主题文化項目,同時,全台性文藝勾當也按期举行,供给各地社區文化屋瓦工程,交换平台。其二,成长社區特點文化財產,提高社區竞争力。其三,处所文化保留事情,挖掘处所古修建、古传统,编写村里汗青地舆志,并開辦社區刊物。其四,創建社區大學,提供应社區住民毕生进修文化常识的機遇。

二是社區营建主体转移和多元化。一方面体如今政策制订主体层面,以往的社區政策以“內政部社會司”為政策制订主体,而社區整体营建理念提出後,“文建會”(“文化部”)成為社區成长重要鞭策部分,制订重要社區营建规划,其他“部會”虽有响应社區政策,如內務部分的“社會福利社區化實行方案”、环保部分的“糊口情况整体革新”、經济部分的“形象商圈”等,但都作為辅助规划。另外一方面体如今社區政策履行主体层面。主如果履行主体多元化、协助化,以往的社區政策履行滿點吐息,主体均為公权利部分,从上往下别离為“內政部社會司”、县市當局、州里區公所、社區成长理事會。1991年,台灣政府修订《社區成长事情纲领》,将社區成长理事會改组為社區成长协會,并以人民集團情势运营,同時,民間集團、學術界纷繁参加社區营建行列,如“社區营建协會”“專業者都會鼎新组织”“仰山文教基金會”及各地文史集團。它们踊跃介入社區营建,并饰演愈来愈踊跃自動的脚色,成為社區营建新主体。

三是社區营建履行方法不竭立异。台灣以往的社區成长模式為行政部分“由上而下”政令宣导,而社區营建夸大公私部分合力互助,即當局與公众双向互動,特别是社區住民對社區议题“由下而上”自立提案、自立介入。起首,行政部分制订社區营建规划,住民按照社區特點,以社區需求為导向,向當局提交社區营建方案,經行政部分审核後,予以核准,然後社區住民共同行政資本、技能引导,配合合力完成社區营建。經由過程這類履行方法的变化,培育了社區住民介入社區事件的能力,充實整合和操纵了社區資本,到达社區调和、永续成长。迩来,跟着社區营建规划深刻推動,社區营建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對社區营建的履行方法提出新的需求,為此,文化部分渐渐展開“由內而外(社區整体营建)”及“由外而內(村子文化成长)”双向教导计谋,但愿使公众的介入深度及藝文推展广度到达更高水准。

社區营建成长趋向

台灣20多年社區营建已對台灣社會發生深远影响,渐渐积累很多功效。社區理念在都會社區延续推行,培育了公众間的豪情,塑造了配合体意识,营建出了新型社區。而在村落社區,住民找回了本身的文化與特點和以往的村落合作精力。但社區营建理念必要久长酝酿,渐渐推行,并因应各個阶段問题,举行计谋性调解。跟着當前台灣面對的文化成长不服衡、生齿老龄化、社會力不足等內部社會問题,社區营建政接应连系将来社區發生的問题而有所调解。

起首,延续扎根文化藝術勾當于村子,特别是偏僻村子和离島區域,平衡城乡文化成长,并實現分歧族群之間文化平权。台灣社區营建20多年来的成长履历表白,台灣社區住民對文化藝術勾當介入存眷度最高,长期度也最长,可見文化藝術在观念扭转中的感化已呈現无疑。而城乡之間、分歧族群之間的文化成长存在不服衡,以是,将藝文勾當扩展深刻台灣全島各地村子,平衡各地文化資本,收缩城乡差距,并转译台灣的在地多样文化,使相邻在地文化交换和交融,构成“处所文化糊口圈”。同時,进一步尊敬和保障台灣原居民和新居民等弱势族群文化权柄,增长他们的文化介入機遇及文藝展示的舞台,實現各族群間文化平权,晋升台灣文化软气力。

其次,进一步促成社區营建多元介入,吸取潜伏社造人群,培养社造新人材。台灣社區营建历經多年深耕已聚集各方气力和人材配合介入,但現在社區议题快速变更、社區問题日益繁杂化,必要開辟更多社會气力介入社區营建。台灣社區营建人力的紧张不足请求进一步加大社區人材培育,吸取潜伏社造人群。生齿老龄化下日趋增多的退休人群和豪情活跃的新一代青年正可觉得社區营建人材培养供给新資本、新契機,退休人群可觉得社區营建带来伶俐、履历及專業,新一代青年给社區带来真诚、創意,也可帮忙社區因应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技能打击,他们都将成為社區营建及社會不乱成长的首要動能。

第三,进一步鞭策行政社造化,构成行政“分层培力”機制。起首将“第二部分(私家部分)”的辦理履历及社會本钱导入社區营建。其次,强化台灣各级行政部分在社區营建中的分工职责,特别是與公众第一線接触的州里村里层级,深刻成长各级行政部分與社區住民相干议题的互助,培养公众與行政部分沟通對话能力,經由過程聚焦在地议题,創建让公权利部分與民間集團的對话管道,废除公众對公权利部分的无感。

在全世界社區成长的高潮下,延续存眷台灣的社區营建活動,對透析台灣社會布局、掌控台灣社情民意大有裨益,值得进一步察看和钻研。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灣社區营造运動回顾與未来發展趋势